空的礦泉水瓶能干什么?故宮博物院的“零廢棄”項目中,9個廢瓶子經過再造,織成約1米長的布料,再加入文創(chuàng)師巧思,制成印著精美中式花紋的圍巾、繪著瑞獸圖案的環(huán)保布袋、畫著旋子彩畫的眼罩等“綠色”文創(chuàng)。
故宮博物院召開“零廢棄”項目兩周年總結會,數(shù)據顯示,兩年中,故宮垃圾分類回收率平均值達45%,人均垃圾減量率達89.2%,每年總碳減排量相當于7719棵樹一年吸收的碳匯量。約3000位故宮工作人員、1100萬人次觀眾和4萬名導游參與了這一項目。
總結會上,礦泉水瓶重生的故事最吸睛。每天,故宮工作人員會定時收集垃圾箱里觀眾丟棄的礦泉水瓶。垃圾分類運輸車會定點將其帶走,這些瓶子要洗一個90℃的“高溫澡”,之后被壓成“磚塊”。而由“磚”到文創(chuàng)產品,過程堪稱繁復。目前市面上的礦泉水瓶多用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廢瓶首先要被打回原形——PET顆粒,通過再循環(huán)技術變成可塑性強的絲。最后經過約8天的整經,合并成大卷。經測算,每9個瓶子可以織成約1米的布。文創(chuàng)師再利用這些環(huán)保布制作絲巾、包和眼罩等產品。大約每8個廢瓶可以制成一個約40厘米見方的環(huán)保布袋。
被回收的垃圾還變成了其他“寶貝”。藝術家韓美林團隊利用故宮回收的塑料瓶身和瓶蓋、吸管和用過的咖啡紙杯等,打造了福牛雕塑。故宮箭亭廣場的零廢棄堆肥花壇,種植了二十余種北京本土植物。專家介紹,這就是一個微型生態(tài)系統(tǒng)——堆肥箱將園林垃圾腐熟為有機肥料,昆蟲屋吸引益蟲,蚯蚓塔培育蚯蚓,生態(tài)水缽收集雨水為昆蟲、鳥兒提供水源。
故宮“零廢棄”項目自2020年1月啟動,項目推進過程中,故宮對職工開展了多樣化培訓和激勵,推進“零廢棄辦公”。未來,該項目還計劃開展青少年科普活動等。(記者 劉冕)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