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小說家》《蘭心大劇院》《第一爐香》《贅婿》《小敏家》《對手》……2021年很多熱映的電影、熱播的電視劇,背后都有文學的身影。文字為畫面提供了想象的土壤,而畫面又為文字插上了飛翔的翅膀。成功的改編會保持小說原有的氣韻,讓小說里的故事走得更遠。
文學與影視相得益彰
近年來,青年小說家雙雪濤聲名鵲起,已出版《翅鬼》《聾啞時代》《平原上的摩西》《飛行家》《獵人》等作品。雙雪濤的寫作是深沉且嚴肅的,他獲得第三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青年作家授獎詞中如是寫道:“在圍剿現(xiàn)實的寒冷征途中,他在語言、結構、敘事節(jié)奏等方面,獲得了愈發(fā)精巧、成熟的駕馭能力。身為小說家,他鋒利地劃開了陰謀之下的純真、躲閃之中的深情,讓衰落的城市、渺小的邊緣人,雙雙收復他們失落的自由和夢想、愛與尊嚴。”
這樣的寫作自然會形成一定的閱讀圈層,但是電影的改編打破了文字風格的那道墻。雙雪濤筆下的故事經(jīng)過電影的重新演繹,更加具有大眾文化的意義。其中,收錄在小說集《飛行家》中的作品《刺殺小說家》便被改編為同名電影,于2021年春節(jié)檔上映。
雙雪濤曾在微博發(fā)長文,表達他與電影《刺殺小說家》導演路陽的惺惺相惜,他們同樣懷抱希望,為夢想瘋狂,而這正是人生的意義所在。“這個電影不只關于創(chuàng)作者的力量,也關于我們人生的意義懸于何處。希望大概率是一種幻覺,可這也是我們幾乎唯一可以依仗的東西,為了這個幻覺,為了這帶有羽毛之物,我們可以把自己燃盡,可以把生命縮短,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生,電影,小說,在銀幕上前所未有地匯成一流,用所有理智和物質所企近的幻想,這就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虹影的《上海之死》與橫光利一的《上海》則被導演婁燁集合而成了電影《蘭心大劇院》??催^電影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小說的結構被改變,內容也進行了重新銜接,但是精神內核與意蘊氣質依然,甚至因為具象的色彩和表演而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021年的爆款電影《長津湖》同樣有一個文學母本,即小說《冬與獅》。但是電影的呈現(xiàn)和容量遠遠超出了小說的表達,相較于文字,顯然那些更有質感的鏡頭讓故事的呈現(xiàn)更加殘酷和悲壯。
正在熱播的都市諜戰(zhàn)劇《對手》改編自王小槍的同名小說,郭京飛、譚卓、顏丙燕、寧理等演員的精彩表演,讓這個原本有些神秘的故事變得十分“接地氣”,備受觀眾好評。好的小說創(chuàng)作遇到好的影視團隊,文學與影視便會相得益彰。
兩種表達的沖突
成功的改編從來不會破壞小說原有的氣韻,而是錦上添花,幫助小說里的故事走得更遠。但并不是所有的改編皆是如此,導演許鞍華對張愛玲小說《第一爐香》的重新演繹便遭到了讀者和觀眾的質疑。原著小說講述的是女學生葛薇龍一步步自愿走向墮落的故事,而電影的主題表達則是“愛而不得”,將女性在特殊社會背景下出于現(xiàn)實虛榮的主動選擇和那些平凡的欲望心思改為一種被迫的無奈,使得原本小說中關于人性深度變成了當下某種流行的膚淺愛情故事。
文學的影視化改編總是有諸多風險,其中便包括《第一爐香》所遇到的兩種表達的沖突。很多導演喜歡對小說進行第二次完全個人化的解讀,將小說當作表達自我的一個工具,而非忠于原著,去呈現(xiàn)作者當時的所思所想。當這兩種表達之間發(fā)生曲折的誤解,未能就最終的故事內核達成一致時,必然會遭到輿論爭議。原著讀者必然捍衛(wèi)原著小說,而影迷或許更喜愛他們的導演創(chuàng)作,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不會在輿論場中并行不悖,而是發(fā)生激烈的碰撞。
這樣的情形往往出現(xiàn)在對文學名著的改編上。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珠玉在前,而影視化改編只能超越,否則便會被視為平庸甚至失敗。
無論改編得是否成功,都不妨礙文學與影視的關系正在變得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傾向于直接從文學文本中尋找故事,從而使得一些作品在出版伊始便具有了影視化計劃,二者之間正在形成一條完整、成熟的產業(yè)化鏈條。比如艾偉的新作《過往》,影視化改編已經(jīng)同步進行,讀者在閱讀小說后不久,便能見到一個影像版本的故事。
艾偉在接受新黃河記者采訪時表達了對改編的一種認可,并認識到文字和畫面在表達方面的互補,他說有些素材細節(jié)并沒有運用到小說里,但是據(jù)電影制片方說,他們使用了。“因為電影是鏡頭語言,只要有一個鏡頭就解決了。但小說要把這件事情寫清楚并寫得有張力,需要很多筆墨去渲染氣氛,這會讓現(xiàn)在進行時的故事處在中斷狀態(tài),分散力量的積聚。”
好的故事會等待
2021年,網(wǎng)絡文學依然是影視化改編的富礦。無論是年初的爆款劇《贅婿》還是最近熱播的《小敏家》,都改編自網(wǎng)絡小說。與對文學經(jīng)典的改編不一樣的是,網(wǎng)絡文學的影視化改編鮮少與原著保持一致,往往會經(jīng)歷一番大刀闊斧的修改,甚至包括一些重要的人物角色走向和故事結局。
這也是文學影視化改編的一個有趣現(xiàn)象。如果說一些嚴肅的文學作品可以借助影視的力量打破閱讀圈層,從小眾走向大眾,而網(wǎng)絡文學顯然本身便是一種大眾文化的存在,其所設置的門檻已經(jīng)在盡可能容納最多的讀者??墒?,當它需要通過另一種媒介語言呈現(xiàn),面對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大眾時,依然需要通過近乎顛覆性的修改來適應。
比如電視劇《小敏家》便與原著小說大不相同,后者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實悲苦被消融在都市輕喜劇的樂觀融洽里,即便是激烈的人物關系矛盾最終也會被進行一種幽默的解構。很多時候,讀者會輕易產生代入感,而觀眾就很難將自己代入劇中的某個角色,特別是同齡的角色,因為面對大多數(shù)劇情時,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完完全全成了一個“看笑話”的旁觀者。或許影視劇的改編是想更加接近主創(chuàng)團隊的氣質,并希望觀眾在一種輕松的觀感中思考現(xiàn)實,可事實上,觀眾更多是看到了一出懸浮于生活之外的夸張喜劇。
2021年,文學與影視緊密相擁,同樣的故事進行不同方式的演繹后,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這顯然不只是量的增加,還是一份閱讀指南,打破了中間的墻,看到一種文化之外的另一種文化。縱然不是所有的影視化改編都會成功,但這絲毫不會減弱我們對文學的熱愛。好的故事就是好的故事,它會靜靜地等在那里,等來懂得它的讀者,以及后來也懂得它的觀眾。(記者 江丹)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wǎng)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