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對南京綠絲帶公益社創(chuàng)辦人江永新來說,這句話是座右銘,更是行動方向。
從不斷提升業(yè)務(wù)水平幫患者解決病痛之憂,到成立綠絲帶公益社提供“娛療陪伴”;從帶領(lǐng)素不相識的盲人“一路聽風景”,到奮不顧身抗擊疫情……他一步一個腳印,問心無愧做自己,一腔熱忱對他人。
近日, 江永新被評為第二十屆“南京好市民”。
讓“綠絲帶”飄得更遠,是他努力的方向
“讓我來!讓我來!”“哎呀,偏了,差一點”……2月22日上午,江寧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五病區(qū),一場特殊的保齡球比賽正如火如荼上演,身穿病號服的病人在志愿者帶領(lǐng)下,開心地排隊打起球來。
“賽場”旁,江永新望著眼前的熱鬧場景,也笑了。類似的活動他已經(jīng)組織了近9年,月月不落空。
江寧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是一家精神??漆t(yī)院,江永新的本職工作是該院醫(yī)生。
讓精神病患者多接觸社會,有助于他們康復(fù)。早從2013年開始,江永新就開始思考如何將“娛療陪伴”用在患者身上。他找到5名志同道合的人,綠絲帶公益社就此成立。之所以取名“綠絲帶”,是因為綠絲帶是中國精神衛(wèi)生標志。
精神病患者生活十分枯燥,志愿者想著法子豐富他們的生活,時間一長,大家從陪玩陪聊,發(fā)展到舉辦生日宴會、理發(fā)、包餃子等。
“綠絲帶”的名氣越來越大,志愿服務(wù)活動也越來越多。幾乎每周六上午,江永新都會帶著志愿者走訪空巢老人和殘障人士,為他們義診。
身為精神疾病醫(yī)生,江永新特別關(guān)注老人的心理健康,“情感陪護”成為公益社志愿服務(wù)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志愿者們定期走進敬老院和老年公寓,陪老人聊天、下棋、剪指甲、采耳,教老人做手工,為他們舉辦生日宴……
對于求助者,江永新竭盡所能“有求必應(yīng)”。2015年,他接到一個電話,10多名盲人想來南京旅游,希望能有志愿者做導(dǎo)游。
帶盲人旅游想想都是件不容易的事,可江永新卻一口答應(yīng)了下來。他找到在盲校做服務(wù)的櫻子,說動她加入“綠絲帶”幫忙培訓助盲志愿者。高鐵站接人、安頓住宿、帶盲人們?nèi)ゾ包c、做講解……志愿者要負責一切行程,尤其講解時,不僅要用語言詳細描述,還要引導(dǎo)盲人們?nèi)ビ|摸。
為期兩天的南京游讓盲人朋友們非常滿意,此后,“綠絲帶”多了個志愿服務(wù)項目——一路聽風景。
從2015年至2019年,“綠絲帶”每年都會根據(jù)盲人朋友的需求,以“一對一”的形式帶著他們?nèi)?ldquo;聆聽”祖國的大好河山。志愿者不僅自掏腰包支付個人出游費用,還擔起沉甸甸的責任。身為醫(yī)生的江永新更是每次都背一個大包,里面放著血壓計、血糖儀和各種藥品。
一次,“一路聽風景”團隊來到新疆旅游,這里是江永新的家鄉(xiāng)。一同長大的表哥邀請他回家吃飯,可江永新掛念著盲人隊員,婉拒好意,表哥只好趕到他下榻的賓館匆匆見了一面。“等放假我?guī)е胰嘶貋?,大家好好聚聚?rdquo;分別前,他內(nèi)疚地說。
假期都用在志愿服務(wù)中,因為“值得”
江永新做事向來“隨心”,怎么對他人好,他就怎么來。
1991年時,他進入江寧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從事腦電圖、心電圖醫(yī)技檢查工作。
平時來醫(yī)院檢查的患者較多,為了讓病人少排隊少等待,他常放棄午休為患者做檢查,錯過午飯是常事,有時到了下午兩三點餓得受不了,就吃個饅頭或包子填一下肚子,埋頭繼續(xù)干。
白天接待病患,晚上不斷學習提升技能,有時忙得晚了,干脆不回家,就在辦公室躺椅上“湊合”一晚。一次,院里有置換福利房的機會,江永新想都沒想就將這個機會讓給了別人,因為置換的房子比較遠,他加班不方便。
后來,江永新被調(diào)入康復(fù)科。這個崗位不僅負責病患的康復(fù)工作,還要在社會上普及衛(wèi)生知識。
一邊宣傳衛(wèi)生健康知識,一邊還要開展各類志愿服務(wù)活動,江永新更忙了。采訪時記者在他的筆記本上看到,春節(jié)過后,密密麻麻記錄著各種安排:
2月14日 去殘障老人王××家包餃子;
2月15日 8:30—10:30,七病區(qū),“元宵節(jié)制花燈、猜燈謎”主題活動;
2月19日 江寧街道司家社區(qū),健康講座;
2月22日 8:00—11:00,五病區(qū),生日會;
2月23日 中老年健康講座——禁毒知識宣傳;
……
10年來,江永新沒有完整休息過一個雙休日,假期都用在了志愿服務(wù)中。“我覺得很值得,因為我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淡然道。
全家上陣戰(zhàn)疫情,瑣碎小事也掛心
2021年7月,祿口機場暴發(fā)新冠疫情,江永新第一時間請纓到“核酸采集崗”工作 ,但醫(yī)院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讓他負責院內(nèi)日常疫情防控工作。
江永新做事習慣親力親為。烈日炎炎,從上午8點到下午5點,他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在太陽下值守近9個小時,查驗蘇康碼、詢問流行病學史、登記信息……一天下來,喝下去的水都變成了汗,連廁所都不用去。
休息日他也沒閑著。他報名參加了江寧區(qū)東山街道核酸檢測志愿服務(wù)。每個休息日早晨7點半,他準時來到采樣點,忙到晚上10點才離開,一天下來,防護服里都是汗水,嗓子啞得說不出話來。盡管如此,第二天一早,他依然準時出現(xiàn)在志愿服務(wù)崗位。
在江永新的影響下,女兒也到核酸檢測點做起了志愿者,再加上原本就做疫情防控工作的妻子,同一個“戰(zhàn)場”上,全家人一起“上陣”。
在江永新心里,守護健康是他的職責,即使沒有沖在抗疫最前線,只要群眾有需要,他都會竭盡所能。
他確實是這么做的。
一天,他接到一位殘困孤寡老人的求助電話,因為腰酸背痛,老人急需止痛藥。這天是工作日,江永新利用中午時間,自掏腰包購買了一個月計量的中成藥和防暑降溫藥,趕緊給老人送了過去。送藥時,他發(fā)現(xiàn)老人有些消沉,沒有精神,便主動閑聊了幾句,原來隔離期間不能出門,老人感到孤獨。
江永新將老人的事記在了心里,一有空就給他打電話,問問身體狀況、聊聊社會上的新鮮事,用聲音陪伴老人度過孤單的隔離日子。
疫情期間,發(fā)生在江永新身上的類似事情還有很多。一名居家精神病患者情緒不好,他隔著電話做心理援助,一聊就是半個小時;一名殘疾人因為疫情不能外出打工,生活拮據(jù),江永新知道后自掏腰包送去慰問金;有機場行程史的同事被隔離在家,他主動上門送東西……
有人會覺得江永新傻,十多年來為了一群不認識的人,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忙前忙后。“我做的都是些瑣碎的小事,但不去做我心里會不安。”江永新說。
正如江永新的網(wǎng)名——“君子孺”,以人中君子為榜樣,像孺子牛一樣奉獻,這正是他遵循的內(nèi)心。
關(guān)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wù)| 建站服務(wù)|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