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线免费AⅤ视频_欧美一级网站在线播放_久久久久久免费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在线网址

您當前的位置 :環(huán)球 >
這場戰(zhàn)疫面前 “雙向奔赴”是我們最強的武器
2022-04-26 10:57:30   來源:杭州日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wǎng)易微博

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溫暖,莫過于“雙向奔赴”;最平實的默契,莫過于你呼我應(yīng)。

今年三四月以來,這樣的溫情瞬間在杭州多地時常上演:鄰里之間,防疫工作者和市民之間,干群之間,你朝我走來,我向你奔去……雖然呈現(xiàn)方式不盡相同,卻生動詮釋著:疫情防控,從來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這場戰(zhàn)疫面前,“雙向奔赴”是我們最強有力的武器。

守護藍天,守護家園

“你好,請掃描場所碼……”,早上8點,穿上志愿者紅馬甲的楊予云口罩戴好、腰桿挺直,已經(jīng)在杭州大世界五金城的門口“上崗”,引導(dǎo)進入小區(qū)的人員核驗“綠碼”——作為筧橋機場軍民“益家親”藍天志愿互助隊的一名骨干志愿者,有“戰(zhàn)斗”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

“我退休十多年了,一直住在機場社區(qū)。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回報社會。”楊大姐今年六十多歲,是一名軍烈屬。疫情期間她和社工一起“守小門”、一日兩巡、樓道消殺等等一件都沒落下。

在機場社區(qū),有許許多多的“楊大姐”組成了一支軍民“益家親”藍天志愿互助隊,這是社區(qū)背后的力量,是軍民之間溫暖的存在。

軍民“益家親”藍天志愿互助隊創(chuàng)建已經(jīng)有十幾年的歷史。創(chuàng)立初衷是為軍屬開展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活動的融合類公益活動,服務(wù)現(xiàn)役軍嫂及復(fù)、轉(zhuǎn)、退役軍屬,協(xié)助他們解決就業(yè)問題。一路走來,互助隊就如同它的名稱一樣,充滿了苦與樂、守護與被守護、開解與消解的互助故事。

“梁華嫂子,我明天要去新單位上班了,和你分享這個好消息!”“梁華嫂子,我拿到了營業(yè)執(zhí)照,感謝您的幫助。”……很多軍嫂來到機場社區(qū),最先認識的人就是梁華,也就是軍民“益家親”藍天志愿互助隊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2004年10月,梁華從山東隨軍來到杭州,在機場社區(qū)從事勞動保障工作。這十幾年來,她經(jīng)歷了對這個城市從陌生到熟悉,從“方言一句也聽不懂”到深受居民信任的過程。

“部隊官兵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家屬多是隨軍來到杭州,為了丈夫的事業(yè)放棄了家鄉(xiāng)的工作,初到杭州,一切要從頭開始。”梁華深知這樣陌生的惶恐,“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我們要做好‘連心橋’的工作,讓軍人們的‘大后方’穩(wěn)定下來。”

互助隊就如此這般成立了。事實上,互助隊的工作范圍不止于幫助軍嫂們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還有心靈上的安撫和慰藉。

“我那天接到小艷的電話,她告訴我,她在文暉大橋上,她快崩潰了,不知道該怎么辦。”梁華口中的小艷,是烈屬。丈夫犧牲的那一年她剛30歲,女兒只有6歲。一切都來得太突然,小艷沒辦法接受殘酷的現(xiàn)實。“我當時在電話里告訴她,要多想想女兒,女兒不能再失去母親了。”那一天她們通話了很久,安撫她的情緒,把她勸下橋。

如今的小艷早已在大家的幫助下走出了傷痛,成為互助隊的骨干力量,也是社區(qū)的一名社工,積極地擁抱生活、幫助他人。

“痛失親人的感受,外人是無法懂的。我們互助隊也有一批軍烈屬,這種時候,他們能扒開自己的傷痛來安撫同樣痛苦的人。這也許是我們存在的更重要的意義。”梁華說,“有時候我們的工作群里,半夜三更會冒出對未來的迷茫、對生活的困惑、家長里短等諸如此類許多負面的情緒,需要我們?nèi)ハ狻?rdquo;

互助隊已經(jīng)從剛開始的兩三名骨干,發(fā)展到了兩百多名成員,非?;钴S的也有五十多名。在這次疫情期間,互助隊成員們用各種形式,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大家渡過難關(guān)。例如,樂觀開朗的殘疾人陳磊,用站崗來回報社會;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盛莉莉,在線上給居民們帶來主題為“疫情形勢下的家庭心理減壓游戲”的講座,用涂鴉繪畫消解焦慮的情緒。

“我們社區(qū)很特殊,里面住的幾乎都是部隊家屬,之前采用封閉式管理。”機場社區(qū)黨總支書記黃鋒偉說,“到崗走訪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居民也希望社區(qū)向社會開放。”他說。

“我算是第一任非軍屬上任的機場社區(qū)書記。”黃鋒偉說他是帶著一雙“生眼”來看機場社區(qū),看看這個社區(qū)有什么特點和需求,“盡我所能為機場社區(qū)注入更多活力。”軍民“益家親”藍天志愿互助隊的存在是一種“潤滑劑”,它能促進軍民融合,讓社區(qū)更有凝聚力。

在互助隊成長的道路上,這一次次奔赴可能并不都十分顯眼,但這是他們掏心窩拿出來的東西,每一樣,都掛在我們淚點上。

雙向奔赴,不就是你呼我應(yīng)、守望相助?不就是“你懂他們的守護,他們懂你的善良”?

“蔬菜保衛(wèi)戰(zhàn)”

聯(lián)系上劉道順時,他正在自家菜地上忙活著,帶著工人在菜地里收菜。“村子已經(jīng)解封,大家的生活也恢復(fù)正常了。”劉道順笑著說,蔬菜基地生意最近還不錯,很多蔬菜都到了收割的季節(jié),每天都很忙碌,“最近我的菜地里每天能產(chǎn)出供給勾莊的市場一兩千斤到一萬斤不等的葉子菜。”

“我就是一個種地的農(nóng)民,在防疫上又不能沖鋒在一線,但我有的是蔬菜。”這話他已經(jīng)不止一次說了,也一直不停地在做。但他的“傳說”一直廣為流傳——4月初一場雙向奔赴的“蔬菜保衛(wèi)戰(zhàn)”。

“您好,我這里有10000余斤蔬菜想免費捐贈給村里,就是缺人手,是否可以聯(lián)系一些志愿者幫忙采摘?我這里蔬菜管夠!”4月5日,臨平崇賢街道工作人員接到了一個特殊的“求助”電話。

電話那頭的正是崇賢大安村博軒家庭農(nóng)場的負責人劉道順。兩天前,崇賢街道開始實施“三區(qū)”管控。劉道順在大安村有60畝大棚蔬菜基地,其中有40畝地受疫情影響被劃入防范區(qū)。他自己又因管控要求不得進入“三區(qū)”。眼瞅著地里種植的葉菜正值最佳采摘期,卻無人能摘,劉道順很是著急。

難題擺在劉道順的面前,于是就有了開頭的那通求助電話。接到電話后,街道工會、團工委、婦聯(lián)緊急招募10余名志愿者組成青年突擊隊,前往農(nóng)場幫忙采摘。

“這幾天的新聞里都在說,大家搶不到蔬菜,我這不正好有蔬菜運不出來嗎?干脆就送給有需要的人。”劉道順父子倆一合計,立即決定把地里的蔬菜,全部捐贈給大安村內(nèi)正在隔離的家庭。

“不要割老的,割一些最嫩的菜頭,大家應(yīng)該比較喜歡吃菜心。”采摘現(xiàn)場,劉海升一面忙活著一面還不忘囑咐志愿者們。大伙兒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收割、摘葉、裝袋,半天下來就采摘了1000余斤。

現(xiàn)場的照片被傳給了管控區(qū)外的劉道順。看著60畝地的蔬菜不僅沒有因疫情爛在地里,還成了隔離家庭的補給物資,劉道順長舒了一口氣,“幸好有他們的幫忙。”

據(jù)了解,志愿者幫忙收割了3天,大約7000斤蔬菜。而他則將自家地里的約2萬斤蔬菜全部捐獻出來。

采摘下的新鮮蔬菜,農(nóng)業(yè)部門派了專人進行現(xiàn)場檢測,取得“臨農(nóng)碼合格證”后再由大安村書記朱興華接過“接力棒”,帶領(lǐng)村社工作人員化身“送菜員”,將打包好的蔬菜挨家挨戶送到管控區(qū)村民的家中。

劉道順是安徽碭山人,來杭州已經(jīng)13年。一家人在大安村種植蔬菜已經(jīng)5年時間,幾年相處下來,跟當?shù)厝罕姷年P(guān)系都十分融洽。“大安村是我的家,村民是我的家人。”接下來,他還希望做志愿者,為“抗疫”盡綿薄之力。

無獨有偶,參與“蔬菜保衛(wèi)戰(zhàn)”的不止劉道順一家。

“希望我們的這份綿薄之力,能夠給上海這座城市增添一絲溫暖,給上海人民帶去一份安心。”4月14日中午,杭州良渚麟海蔬果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何林海和員工一起將一袋袋“愛心蔬菜”搬進貨車車廂。為緩解上海目前生活物資保障的壓力,合作社積極行動,于14日下午將2.5萬斤愛心蔬菜運送到上海。

作為杭州市最大的“菜籃子”基地之一,杭州良渚麟海蔬果專業(yè)合作社種有蔬菜1400畝,疫情期間或者臺風(fēng)季,合作社都會經(jīng)歷一場穩(wěn)市場保民生的“大戰(zhàn)”。每到此時,何林海“不再怕了”。比如2020年初,來勢洶洶的疫情讓他遭遇了與劉道順一樣的難題,而解法出奇一致。

當時,余杭三農(nóng)志愿者服務(wù)隊的13名志愿者,一大早就趕到了麟海蔬果專業(yè)合作社的菜地,挽起袖子就幫忙收菜。這其中有不少何林海的熟人。“來的都是區(qū)里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的干部,平時,他們沒少來合作社幫忙解決問題,一來二去就熟悉了。沒想到,在這個關(guān)鍵時期,黨員干部來幫忙收菜了。”何林海說,黨員干部組成的志愿者不僅幫忙收菜,還給工人帶來了緊缺的口罩等防護物資。

“13名志愿者一天就收了3500多斤青菜。”幫忙收菜的有60多歲年紀最長的老大哥沈桂法、也有自己報名的志愿者,還有14歲的小姑娘金天……收菜的這些天里,何林海也很感謝這些困難中顯真情的志愿者朋友和本地來幫著收菜的村民,“大家的努力讓本地‘菜籃子’基地在疫情中真正發(fā)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何林海還組織合作社社員為杭州交警支隊家庭、失獨老人、孤寡老人等配送蔬菜。并通過捐款,為湖北的困難群眾加油鼓勁。

雙向奔赴的平凡的小舉動,帶來了大感動,見證了同心戰(zhàn)“疫”的守望相助,也讓人們在逆境中感受到溫暖。(記者 鄭暉 通訊員 莫驍琦 周殷艷)



[責任編輯:ruirui]





關(guān)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wù)| 建站服務(wù)|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