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邵海鵬
9月16日,國務院關于《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guī)劃(2021—2030年)》(下稱《規(guī)劃》)的批復正式對外公布。
通過實施《規(guī)劃》,到2022年、2025年、2030年,分別累計建成10億畝、10.75億畝、12億畝的高標準農田。
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完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要想到2030年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需要在10年間增加4億畝。綜合考慮建設成本、物價波動、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籌資渠道等因素,逐步提高畝均投入水平,“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投資一般應逐步達到3000元左右”,這意味著,中國十年間在建設高標準農田上的投資要達到1.2萬億元。
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提出“兩藏戰(zhàn)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建設高標準農田就是“兩藏戰(zhàn)略”的落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笆奈濉币?guī)劃綱要和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均對編制實施新一輪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guī)劃作出具體部署。
9月16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農業(yè)農村部副部長張?zhí)伊?/A>稱,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產能一般增加10%~20%,畝均節(jié)本增效約500元,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全國糧食產量連續(xù)多年穩(wěn)定在1.3萬億斤以上發(fā)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農業(yè)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司長郭永田稱,高標準農田有“四高”:農田質量高、產出能力高、抗災能力高、資源利用效率高。
以抗災能力為例,由于設施條件大幅度改善,高標準農田實現旱能澆、澇能排,穩(wěn)產高產,大災少減產,小災不減產,一般年景多增產。
郭永田舉例稱,今年“煙花”臺風過境,東部一些省份在短時間內遭遇強降雨,有的地方農田積水短時間內淹到60厘米以上,高標準農田一般在一到兩天之內,就把農田里面的積水排干凈了。一般的農田則是3到5天,甚至更長,這樣就容易形成災害,對莊稼生長造成影響。
2020年,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重大洪澇災害影響,全國建成高標準農田8391萬畝,超額完成年初定下的“8000萬畝”建設任務。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了“建設1億畝的高標準農田”的任務,較往年增加25%。
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的高標準農田,旨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過程中,既要注重提高新建項目質量,又要有序推進已建項目改造提升。同時,在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和糧食主產區(qū)等重點區(qū)域,要優(yōu)先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面對未來10年在建設高標準農田上超過1萬億元的投資,錢從哪里來,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事情。在發(fā)布會上,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負責人邱天朝稱,2021年,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較大幅度增加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力度,已經安排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220億元,比2020年的165億元增長了33%。
財政部農業(yè)農村司負責人姜大峪稱,2021年,中央財政通過一般公共預算安排787.82億元,同時推動地方通過一般公共預算、一般債券、土地出讓收益等多元化渠道安排88億元,支持全國建設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
從2020年建設高標準農田的經驗來看,除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投入外,江西、山東、四川等9省份還發(fā)行專項債、抗疫特別國債、一般債等近200億元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
在確保地方財政資金足額落實到位的同時,迫切需要構建多元化籌資機制,來應對建設成本升高、資金投入不足的挑戰(zhàn)。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優(yōu)先支持鄉(xiāng)村振興的意見》明確提出,允許各地根據鄉(xiāng)村振興實際需要,打破分項計提、分散使用的管理方式,整合使用土地出讓收入中用于農業(yè)農村的資金,重點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等支出。
郭永田表示,要用好土地出讓收入,積極探索土地出讓收益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具體辦法路徑,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比例。要用足新增耕地指標收益,從各地實踐看,高標準農田建設一般能產生1%至3%的新增耕地,要將新增耕地納入規(guī)劃設計,把指標調劑收益切實用到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來。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