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汛渡亭,也稱涼亭、路廊,坐落于衙前鎮(zhèn)楊汛村南端的西小江畔,此亭專為蕭紹兩岸的村民渡江而建,也是船渡師傅與過路人憩息的場所。
渡亭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清末,磚木結(jié)構(gòu),石柱黑瓦,硬山式亭頂,南北走向,面向江的亭壁為敞開式,面積約20平方米。
亭內(nèi)置有長石凳供過渡人歇息,及放置各類物品。亭內(nèi)西北角原來豎有一塊重修渡亭的碑刻,上面鐫刻重修年月、捐修人姓名與款項。上世紀六十年代,村里去圍墾種植農(nóng)作物,需要建一個糞窖,但當年建筑材料奇缺,就把渡亭里的石碑拆除,用船運到圍墾去建石窖。亭前還有一個用石條砌筑的渡船埠頭,用于出船與歸船及村民洗滌之用。
西小江邊的渡口亭子,始于哪個年代,如今恐怕誰也說不清了。據(jù)村里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陳訴:這江邊渡口涼亭,很早以前就有了,如果破了,要塌了,都是我們村里的老人發(fā)心修建的。江對岸的紹興也有這樣的涼亭,與我們北面的楊汛涼亭對應(yīng),那里是紹興的江口、上孫、王家塔等村的渡口,我們北岸這里是楊汛、螺山、南莊王、祥里施等附近村子的渡口。從前來這里渡船的人很多,多少銅錢過一次渡不曉得,只曉得新中國成立后渡船費從二分錢開始,到二十年前的二角一次為止。隨著交通的發(fā)達,來這里渡船的人越來越少,最后就停用了。渡船師傅是村里的兩位老人,后來也不得不改行。
早年的楊汛村,是棲息在西小江北岸一個可耕、可漁、可樵的村落,也是蕭山出了名的漁村。舊時的蕭山境內(nèi),有名的漁村還有城廂湖頭陳、新塘塘里陳的東河、所前的婁家灣、瓜瀝長巷的正三房等村子。這些村子多數(shù)是“靠水吃水”,因為地處江河湖泊,所以都是以捕魚、養(yǎng)魚、摸螺螄為業(yè)。后來由于水質(zhì)被污染,多數(shù)人轉(zhuǎn)行到菜市場,做起了賣魚、賣螺螄的攤主。
西小江到楊汛段,江道曲折回流,屹立兩岸的小螺山、大螺山峰巒起伏,渡亭周邊槳聲櫓影,一派水鄉(xiāng)的漁耕風情。
早年的渡亭,外墻剝落外露,亭角瓦片落地,木椽朽敗。為此村里人發(fā)心,對渡亭進行了一次修繕。修繕后的渡亭,充滿了古韻與歷史感,為游子們留住了鄉(xiāng)愁。(記者王建歡)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lián)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guān)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wù)| 建站服務(wù)|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