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线免费AⅤ视频_欧美一级网站在线播放_久久久久久免费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在线网址

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國家體育總局:備戰(zhàn)奧運新周期 加快推動“三大球”振興
2024-09-19 13:27:47   來源:新京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原標題:國新辦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國家體育總局有關負責人在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

備戰(zhàn)奧運新周期 加快推動“三大球”振興

9月18日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系列主題新聞發(fā)布會,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周進強及相關負責人介紹情況。

發(fā)布會上,相關負責人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備戰(zhàn)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我國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zhàn),將下大力氣在田徑、游泳等基礎大項及新興項目等方面挖掘潛力,同時加快推動“三大球”振興。

此外,發(fā)布會還回應了競技體育、青少年培訓、全民健身、賽事經濟與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等熱點話題。

成績

十二年間我國共獲得體育世界冠軍1244個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周進強介紹,2012-2023年,我國共獲得體育世界冠軍1244個,創(chuàng)超世界紀錄161次。

在剛剛結束的巴黎奧運會上,我國體育健兒獲得40枚金牌、27枚銀牌、24枚銅牌,創(chuàng)造了1984年我國參加夏季奧運會以來的境外參賽最好成績。

“(我國)躋身世界體育大國、奧運強國之列。”周進強介紹,我國堅持和完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持續(xù)增強。

除競技體育取得優(yōu)異成績外,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7.2%,截至2023年底,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89平方米,已經提前超過“十四五”規(guī)劃人均2.6平方米的標準。同時,青少年賽事活動日益豐富,青少年賽事體系和青訓體系不斷完善,后備人才培養(yǎng)基礎更加扎實。

2012-2022年,我國體育產業(yè)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5.4%,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0.60%提升至1.08%。2023年,我國主要體育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528.9億元,比上年增長178%。

奧運備戰(zhàn)

將下大力氣在基礎大項及新興項目挖掘潛力

國家體育總局有關負責人在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備戰(zhàn)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我國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zhàn),將下大力氣在田徑、游泳等基礎大項及新興項目等方面挖掘潛力,同時加快推動“三大球”振興。

在當天舉行的國新辦“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系列主題新聞發(fā)布會上,新京報記者就新奧運周期的參賽形勢及備戰(zhàn)情況提問。

國家體育總局競技體育司司長張新介紹,第34屆夏季奧運會將于2028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巴黎奧運會結束以后,根據新周期世界競技體育競爭格局分析,以及洛杉磯奧運會的項目設置變化等,我們都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zhàn)。”

張新表示,競技體育永遠面臨挑戰(zhàn),中國競技體育勇于迎難而上,將提高科學訓練水平,揚長補短,加快人才培養(yǎng),高質量做好洛杉磯奧運會的備戰(zhàn)工作。

一方面,堅決鞏固我國優(yōu)勢項目爭金奪獎的基本盤;另一方面,下大力氣在田徑、游泳等基礎大項以及新興項目、交手對抗類項目深入挖掘潛力,同時加快推動“三大球”振興,不斷提高我國在世界競技體育舞臺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全民健身

明年全運會將設群眾比賽項目

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司長丁東介紹,2025年舉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設置23個大項、166個小項的群眾比賽,目前各地區(qū)正在開展“我要上全運”賽事選拔。

丁東表示,近年來,“村超”“村BA”“村VA”等群眾性賽事受到歡迎,賽事活動已經成為帶動全民健身事業(yè)發(fā)展的催化劑。

今年,我國創(chuàng)新舉辦第一屆全國全民健身大賽,并在一年中相繼開展元旦新年登高、新春全民健身大拜年、全民健身日、大眾冰雪季等全民健身活動。特別是2024年首次啟動的全國全民健身大拜年活動,據不完全統(tǒng)計,今年春節(jié)期間,全國共開展7200多項群眾賽事活動,直接參與人數超千萬。

體育場館

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丁東表示,公共體育場館是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重要場所,要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場館收費價格一般不高于當地市場價格的70%,對老年人、殘疾人、學生、軍人、消防救援人員和公益性群眾體育賽事活動將提供更優(yōu)惠的服務,收費標準一般不超過市場價格的半價。

據丁東介紹,中央資金已經擴大公共體育場館補助范圍,由原來以座位數作為補助依據調整為綜合考慮各地區(qū)符合條件的場館數量、健身場地開放面積、健身場地年接待人次等因素,補助不再限于大型場館,廣受群眾歡迎、符合條件的中小型場館、全民健身中心也被納入補助范圍。資金還可用于公益性體育賽事活動的舉辦、公益性體育培訓、場館的日常維護、設備器材更新、場館信息化服務等運營環(huán)境的改善。

同時,要求場館將年度開放服務情況在國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公開,接受社會監(jiān)督。每年還將委托第三方機構加強對各地場館開放工作的檢查評估。

丁東表示,“十四五”以來,每年安排10億元左右資金支持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助的場館由原來的每年1000多個增加到現在的3000多個。據統(tǒng)計,2024年共有符合條件的3050個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覆蓋全國近1600個縣級行政區(qū)域,場館核心區(qū)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的場地面積超過2500萬平方米,受益人次預計將超過5億。

賽事經濟

將進一步豐富賽事消費場景

周進強談到巴黎奧運會期間很多人到電影院里觀賽的現象時表示,“將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發(fā)展趨勢。”

巴黎奧運會帶來“體育熱”,比賽期間不少人選擇到電影院里觀看比賽直播。對此,周進強表示,群眾觀賽除了傳統(tǒng)的電視、新媒體等方式,現在已經發(fā)展到去電影院里看賽事直播,氛圍感更強,“將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發(fā)展趨勢。”

他還談到,在巴黎奧運會的帶動下,一些小眾項目更受到歡迎,比如小輪車、街舞、攀巖、霹靂舞、網球等項目。據統(tǒng)計,7月份,美團和網球項目相關的團購量增長172%。此外,抖音、快手等電子數據顯示,奧運會期間,酒水食品、數碼家電等跟觀賽相關的產品成交額同比增長2倍左右。

周進強表示,巴黎奧運會對體育產業(yè)的帶動作用是巨大的。近些年,國內也開展了“體育賽事進景區(qū)、進街區(qū)、進商圈”以及“跟著賽事去旅行”兩項活動,推動賽事經濟發(fā)展。

數據顯示,今年5月在上海舉辦的“奧運會資格系列賽”,吸引國內外觀眾4.5萬人次,直接經濟效益6.43億元,間接經濟效益14.02億元。今年1-8月,福建省舉辦類似活動542場,參賽人次248萬,帶動各類消費36.85億元,同比增長21%。

周進強表示,下一步將研究制定和賽事有關政策,破解瓶頸制約,進一步豐富賽事消費場景。同時,繼續(xù)推動“跟著賽事去旅行”“體育賽事進景區(qū)、進街區(qū)、進商圈”活動。此外,將總結各地經驗,分批印發(fā)賽事經濟實踐案例,推動和引導賽事經濟更好發(fā)展。

青少年培訓

全國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超3萬家

國家體育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國有超過3萬家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一些地方已建立培訓機構庫、開出從業(yè)人員“白名單”。

近年來,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快速發(fā)展,“如何管好用好這些培訓機構,也是擺在我們管理部門面前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張新表示。

據張新介紹,體育總局先后印發(fā)文件,已經初步形成監(jiān)管政策框架,同時指導各地研究出臺體育類培訓機構的設置標準。目前,部分地方已經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

比如,一些地方采取了建立培訓機構庫和從業(yè)人員“白名單”,開展培訓信用評價和人員統(tǒng)一培訓,建立監(jiān)管信息庫并實施培訓機構臺賬動態(tài)管理等措施。張新表示,通過對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yè)的不斷規(guī)范,努力實現行業(yè)的健康有序發(fā)展。

數說

37.2%

除競技體育取得優(yōu)異成績外,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7.2%。

2.89平方米

截至2023年底,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89平方米,已經提前超過“十四五”規(guī)劃人均2.6平方米的標準。

15.4%

2012-2022年,我國體育產業(yè)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5.4%,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0.60%提升至1.08%。

528.9億元

2023年,我國主要體育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528.9億元,比上年增長178%。

10億元

“十四五”以來,每年安排10億元左右資金支持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助的場館由原來的每年1000多個增加到現在的3000多個。

3050個

據統(tǒng)計,2024年共有符合條件的3050個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覆蓋全國近1600個縣級行政區(qū)域,場館核心區(qū)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的場地面積超過2500萬平方米,受益人次預計將超過5億。

7200多項

據不完全統(tǒng)計,今年春節(jié)期間,全國共開展7200多項群眾賽事活動,直接參與人數超千萬。

172%

據統(tǒng)計,7月份,美團和網球項目相關的團購量增長172%。此外,抖音、快手等電子數據顯示,巴黎奧運會期間,酒水食品、數碼家電等跟觀賽相關的產品成交額同比增長2倍左右。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