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chuàng)新醫(yī)療學會于2月7日晚在九龍舉行混合模式科學交流會,本次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科學會議主題為“在后新冠時代保護高危群組(人群)”,內容主要探討香港對抗新冠的臨床實踐分享,以及疫苗以外的預防策略─使用單株抗體幫助高危人群預防新冠感染。本次交流會共有超百位香港及內地頂尖的醫(yī)學界人士參與。
本次混合模式科學交流會由香港創(chuàng)新醫(yī)療學會主席劉少懷醫(yī)生揭幕,他感激中港醫(yī)學界人士及媒體共襄盛舉,并希望能通過本次交流會及傳媒的力量宣傳疫苗以外的預防策略,使得高危人群能在新冠疫情下備受保護。
(香港創(chuàng)新醫(yī)療學會主席劉少懷與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教授)
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政府抗疫專家顧問團成員、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科主任、列汝儉列黃瑞容基金教授(健康科學教育學)孔繁毅教授為“香港對抗新冠的臨床實踐”分享環(huán)節(jié)的講者。他表示,十分榮幸獲邀參與交流會,并表示,香港超過80%人口接種三針新冠疫苗,加上近290萬宗確診個案,孔繁毅教授認為整體混合免疫屏障對預防新流入香港的亞變異病毒株有效。在分享中,孔繁毅教授還提到:“雖然香港最近的確診個案回落,但市民不應掉以輕心,尤其是長者,做好個人衛(wèi)生防護措施外,也建議按個人情況及需要,適時接種加強劑或二價新冠疫苗;而在疫苗以外,也有其他選擇,包括長效抗體組合。”
(孔繁毅教授做“香港對抗新冠的臨床實踐”主題分享)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醫(yī)學院Mater Hospital 臨床部副教授Paul Griffin醫(yī)生以“疫苗以外的預防策略”為主題進行分享,“醫(yī)學界近年研發(fā)的長效抗體組合,由兩種單株抗體組合而成,其原理有別于疫苗,無須透過刺激免疫系統(tǒng)而產生抗體,以對抗病毒,而是直接注射抗體到體內,令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無法與人體細胞的ACE2受體結合,從而達到預防作用,對免疫力較低人士尤其有效,無須擔心接種疫苗后抗體水平不足,也不會引起嚴重副作用。”
(多位香港專家參與討論)
孔繁毅教授指出,正因如此,即使是高危群組,包括因免疫功能不全而無法透過接種一般新冠疫苗而得到足夠保護的人士,如正接受癌癥化療患者、曾接受器官移植者等,也可利用長效抗體組合幫助預防感染和減輕重癥風險。
Paul Griffin醫(yī)生表示,全球大約有2-3%的成年人口屬中度至重度免疫功能不全人士,當中包括血癌、正接受癌癥化療、接受過移植手術,正服用免疫抑制劑,艾滋病患者及原發(fā)性免疫系統(tǒng)化不全等的患者,這些人群更易感染新冠病毒。他綜合外國研究數據指,長效抗體組合可作暴露前預防作用,注射六個月后仍能降低感染風險達82.8%;長效抗體組合也可降低免疫功能不全人士,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的風險超過80%。此外,數據也表明,使用長效抗體組合不會增加心肌梗塞、心律不正或心衰竭的風險。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