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线免费AⅤ视频_欧美一级网站在线播放_久久久久久免费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在线网址

您當前的位置 :生活 >
【世界快播報】故事蘇州 | “植物醫(yī)生”記述古樹“編年史”
2022-07-25 15:44:49   來源:姑蘇晚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wǎng)易微博

位于金庭鎮(zhèn)東村村口永豐橋頭的古樟樹。

古樟樹標示牌上注明了樹齡等資料。

蘇州名木古樹地圖上用小綠旗標注近期養(yǎng)護的古樹。


(資料圖片)

十多年來,專注養(yǎng)護蘇州2000多棵古樹——

“植物醫(yī)生”記述古樹“編年史”

本報記者葉永春 實習生陳亦

入伏以來,張冀的一天從凌晨4點30分開始?!皡墙?259”“吳江1269”“吳中013”“吳中014”“昆62”……每天面對的不同編號,是他要趕在日頭最盛的中午到來前,完成養(yǎng)護的古樹。專注古樹養(yǎng)護十多年,“植物醫(yī)生”張冀的日常跋涉,既在空間上也在時間上——他關注的2000多棵古樹,遍布蘇州角角落落,而正是通過一次次走訪和養(yǎng)護,古樹的生命得以更好延續(xù),關于古樹短則百年長則千年的“編年史”,也將變得愈加豐富。

守護古樹

7月20日上午9點30分,吳中區(qū)金庭鎮(zhèn)東村村口永豐橋頭,76歲的村民老金一手拎個大茶杯,一手拿個大草帽,悠閑地吹著風。身旁綠蔭如蓋的正是日日夜夜陪伴著村民們的古樟,樹齡約300年。

此時的古樟下,豎著施工告示牌,張冀和工人張永勝、馮忠波身穿“古樹保護”工作服,手持修枝鋸,正在對古樟進行養(yǎng)護。清理枯枝,修剪枝葉,減輕負重,美化造型,清理樹下雜草,補水。養(yǎng)護內容看似簡單,卻因古樟體形碩大,又需精剪,他們一直忙到了中午。

步入盛夏,張冀變得更忙。7月19日,他完成了東村村另外兩棵樹齡都在500年左右的古樟的養(yǎng)護;此前一天,他前往常熟方塔街,對群眾反映的兩棵古樹作了初步鑒定,其中一棵為槐樹,一棵為紫藤,樹齡均在百年以上。張冀辦公室的墻上,掛著一幅巨大的“蘇州名木古樹地圖”,地圖上一面面小綠旗所對應的“吳江1259”“吳江1269”“吳中013”“吳中014”“昆68”“昆69”“常333”“常396”等編號,便是被張冀列入近期養(yǎng)護計劃的古樹,其中有銀杏、香樟、國槐,還有板栗。已完成養(yǎng)護的東村村永豐橋頭的那棵古樟,在地圖上的編號為“吳中011”。

“今年天氣特別熱,養(yǎng)護主要是補水,還要做好防風措施,以及除草、安裝支撐和修剪下垂嚴重的枝條等。”從事古樹養(yǎng)護十余年,張冀和他的團隊自有一套成熟的養(yǎng)護方案。針對古樹的不同狀態(tài),養(yǎng)護方案包括搶救、美化、康復、復壯等內容。比如樹木被大風刮倒,需要及時搶救;比如樹枝被風刮斷,則須進行適當修剪;而對生命力不夠強的古樹,還須采取一系列復壯措施。目前張冀在蘇州接觸過的古樹,已有2000多棵,涉及數(shù)十個品種。

正因接觸多了,張冀能夠讀懂樹木發(fā)出的信號?!笆艿较x害、環(huán)境影響等,樹會出現(xiàn)不同的癥狀。比如缺水了,樹木為了自我保護,葉片會發(fā)黃凋零。水太多,則葉片發(fā)黑且很快脫落。如果水量不穩(wěn)定,葉片上會形成一道黑一道黃的‘水漬斑’?!边@是在技術層面,張冀與古樹之間的“對話”。

對話古樹

在文化層面,張冀與古樹之間同樣有“對話”。通過這種特殊的對話,他能多了解一段歷史,多熟悉一方水土。

張冀從喜歡花花草草,到踏入綠化養(yǎng)護行業(yè),再到專注古樹名木保護,正是出于對蘇州深厚文化的喜愛?!霸谔K州上學的時候,就喜歡這兒的古橋、街巷,下雨天也會打著傘去走一走,發(fā)現(xiàn)橋名和街巷名很特別,而且背后還有故事,特別有意思。后來發(fā)現(xiàn)古樹也是如此,樹周圍哪怕是碎磚和石欄,也都有著很長的歷史。”如今在張冀眼中,古樹不僅僅是一棵樹,還是活著的文物,是歷史的載體。

聽人們口述,是張冀進一步認識古樹最直接的方式。比如姑蘇區(qū)庭園路上的那棵古樟,張冀就聽附近的老人說,之前這里的古樟是一對,位于一所學校內,之后學校搬遷,但其中一棵古樟被保留了下來,且圈定了保護范圍。附近居民還給張冀看了當年拍下的兩棵古樟的老照片。在十全街,張冀聽居民說,民宅之間的一棵紅豆樹和一棵浙江楠,是以前一戶人家從外地回蘇州安家時栽下的,如今原房屋已不在,其后人若再看到這兩棵古樹,或許還能回想起一些塵封往事。

在東村村永豐橋頭,76歲的老金講述了一段關于“吳中011”號古樟的往事?!奥犐弦惠叺娜苏f,樹在抗戰(zhàn)時期被破壞過?!睒蝾^還居住著一位90多歲的老壽星,關于古樟的往事,老壽星知道得更多。遺憾的是,老壽星耳背得厲害,溝通起來有難度。

記述古樹

在張冀手上的《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匯編》中,有一段關于“吳中011”古樟的記載:植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位于西山北部植里古道北端。古道頂部用448塊花崗巖條石鋪筑,平正筆直,兩旁都是稻田。古道之北為永豐橋,單孔拱形,花崗石砌,灰黃顏色,橋上臺階、橋欄均保存完好,仍在使用。橋東西兩側各置有一對橋耳石,東側北端橋耳石下方,嵌有一青石條,上刻楷書“康熙四十一年重建”字樣。古樟位于古橋東南側,干矮葉茂,形如巨傘。古道、古橋于1997年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這古橋、古道、古樟、河流,已成村里的“網(wǎng)紅”。近年來,古樟下還多了塊碑刻,講述古橋、古道的來歷,以及村里崇德向善的傳統(tǒng)。

但并非所有古樹都有如此豐富的故事,都有如此詳細的記載。翻開張冀手頭的古樹名木普查檔案,可以看到有不少古樹的“古樹歷史”一欄,仍是空白。“有的村落搬遷了,古樹留了下來,但知道古樹歷史的人不多了。”時代飛速變化,古樹默默生長,張冀只愿每棵古樹都能擁有一張“身份證”,這張“身份證”的內容足夠豐富,豐富到能與古樹千百年的時間跨度相呼應。只是跨越千百年,為古樹記述過往事,絕非一個人一個團隊所能完成。張冀更期待眾人參與,讓每一棵古樹的檔案,都如同一部“編年史”,且同古樹一樣,厚重而富有生機。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wǎng)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wǎng)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lián)系QQ(992 5835),本網(wǎng)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lián)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wǎng)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